1990年冬天,工作室的一场大火改变了他的艺术道路。“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我的所有物品,也烧毁了我从一个小地方来到大上海的全部足迹……如果没有那场大火,我的艺术肯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大火熄灭后的狼藉劫灰,和那焦糊的味道,令薛松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审美感受,也使他找到了“说话的方式”。他决心把“焚烧”的意象搬到画布之上。于是,他在火灾现场找到那些被烧毁的书、床单和画册等残物,一一端详琢磨,把它们拼贴到画布上。隐约之中,他感觉到一种新的东西即将出现,“最初有点像科学家的实验,蛮兴奋的。”他微笑着回忆。 薛松就这样开始了他的艺术实验。幸运的是,他的创作思路很快受到了关注。1992年由英国驻华大使馆主办的“薛松个展”在北京举行,这是他的第一次个展,虽然只展出了10幅作品,但这对于当时正在努力寻求完善艺术语言的他来说,是极大的精神鼓励。此后,他的艺术风格日渐明晰,焚烧、拼贴、刷胶的过程一直伴随他的创作。当用尽那次火灾的残物之后,他开始走进旧书店,买来各种旧杂志、报纸,主动地“焚烧”,朋友们知道后纷纷送来家里的旧书和旧画册。凭借敏锐的艺术嗅觉和出色语言把握能力,他很快由最初仅从形式角度对燃烧痕迹的单纯迷恋走向了关注“图像的意义”的创作。 薛松喜欢将他的艺术创作比作射击。“先有一个靶子,那个靶子就是我的目标,这个目标一旦确立,就有了针对性,然后对收集来的印刷品进行破坏、焚烧、分配、组合,就像写论文收集论据一样”。那些作为“论据”,用来焚烧的纸,并非一般的白纸,而是些携带有文化信息的报纸、画册、书本等有符号、有文字的载体。这些信息载体关涉到社会政治变革、文化生活、历史事件等各个方面,它们经过焚烧,拼贴组合成了新的图像,其中的意义也由此发生了转换。
在1994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他创作了“毛系列”,用各种新闻、历史的文字、图像资料,拼贴、组合成毛泽东的身影。1996年,在德国波恩举行的名为“觉醒中的中国”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上,“毛系列”作为薛松第一次在国外亮相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赞赏。许多人记住了这个用焚烧、拼贴的手段与伟人进行对话的中国艺术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薛松不间断地同时进行了《与大师对话》、《可口可乐》、《旧日的山水》、《书法》等系列作品的创作。这些作品关涉到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各个方面,显示了他一直以来的创作思路——选择大众熟悉的“现成图像”作为桥梁,来实现对作为“素材”的印刷品的意义转换,同时也透露出他一贯的文化态度,一种温和的批判。《与大师对话》是他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前辈大师的名作,“向大师致敬”的系列,毕加索、蒙德里安、齐白石、徐悲鸿等等都曾是他“致敬”的对象。《大明星》则将上海30年代的繁华与当时的电影明星呈现在星形“剪影”中,这个系列近年延伸为《旧中国美人图》。 随着他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国际各种艺术展览当中,他逐渐扩大着在艺术界的影响。 “我应该是比较幸运的,这条路走的比较顺。”回顾自己的艺术道路,艺术家难免感慨一番。如果说,薛松在艺术道路上走得还算顺利的话,这大概得益于他一向单纯的艺术家生活方式。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沉寂反思的低谷阶段,艺术不被社会关注,处在需要成家立业的年龄,选择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与大多数同学选择“下海”经商完全相反,1995年,薛松从他的工作单位上海歌剧院辞职,成为职业艺术家。不久,他将画室搬到苏州河边的莫干山。那时的莫干山还是苏州河边一片贫瘠的民房和破旧的工厂。“选择这里,一来离家比较近,二来这里房租便宜。”他说,“那时这里很破旧,很多居民都养着猪。”他那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个曾经破旧狼藉的城市角落,日后竟成了闻名海内外的艺术集中地。当然,他也同样完全没有想到当代艺术在10年之后竟会如此火热,艺术品的价格如此之高。
事实上,薛松在1992年已经出售了自己的作品。“那是一个外国律师。”他说,“那幅画卖了1000美元。”1995年,由劳仑斯主持的上海香格画廊开始与他合作。他作品的市场主要在海外,特别是德国、瑞士。在薛松看来,他的作品之所以在德国有比较高的认同,主要是由于作品当中历史与现实的一种碰撞。
2002年,在上海举行的名为“不搭界”的个展上,薛松展出了他的《时尚》系列和《书法系列》。这些作品显示了他近年来的创作倾向。一方面,完善着改编自传统艺术图像的《书法》、《旧日的山水》等系列,这些寄托了他对传统艺术的倾情与爱好。另一方面,更多地关注时尚生活,把图像的资源落实在了纸醉金迷的现世享乐生活之中。比如《时尚系列?马里的儿童》,画面中的剪影来自巴西摄影师萨尔加多镜头下饱受饥荒的马里儿童,而构成画面背景的却是层层叠叠拼贴出来的时尚与享乐图像。对时尚生活的反省与批判,落实在两种价值截然不同的图像的交锋当中,在画面上设计一种悖论,始终是薛松的乐趣所在。 在策展人李旭的眼中,“薛松是印刷品的终结者”。他用焚烧和拼贴这独特的方式,解构前人、重建图像的意义。他作品中的图像,伟人也好,明星也好,抑或是中国书法和山水画,它们经过重组含义模糊而带着戏谑的意味。但无论如何,它们似乎颠覆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刻板判断。还有一点,正如吴亮所说:“它们源于灰烬,的确意味深长。”
Copyright © 2017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阿特多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