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唐志冈:摒弃成熟的孩童外套-阿特多多
关注企业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对话唐志冈:摒弃成熟的孩童外套

2015-11-18

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他人思想影响的“夹缝”中成长的。只是有的人长出来了,有的人却一辈子都在“夹缝”里。

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很多人都如同包裹了成人外套的孩童,在经验的叠加下自以为成熟老练,却又总是做出违背成人的“幼稚”。

“我是一个有社会关照的艺术家,而不只是单纯去追求画‘好看的画’,我的作品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这方面我可能考虑的比较多。”就像一开场,唐志冈就表明立场一般,在与唐志冈聊天的过程中,我也渐渐从他一直坚持做一件事的执念下看到了他内心对这个社会的责任。

唐志冈的作品,以“中国童话”等为例早已风靡国际,而有关儿童开会的绘画作品,在唐志冈迄今为止的艺术创作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成为了当代艺术界识别唐志冈个人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其实,不论是“儿童开会”或是“中国童话”,在唐志冈的绘画作品中都在折射或暗示着一些现今所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以任何有色眼光去观望,或许唐志冈的画只是真实的带出这个世界的一些荒诞,亦为成人社会里的“大孩童”们带来一丝警醒。总体来说,唐志冈的作品,就是以描述孩子的行为方式去反射当今成人社会所发生的问题,以孩子天真滑稽的样态,用具有幽默感甚至是荒诞感的方式去转换一些比较沉重的话题。

唐2-21535525961.jpg

《开会系列》

在唐志冈的一批作品里,可以看到唐志冈将他的儿童形象以幽默的方式放置在一个大竞技场氛围中,画中的儿童像成人一样,或突兀地垂吊于吊环之上,或坐在高高的跳水板上触目而视,看似天真好玩的画面,背后却给受众带来一丝紧张,一种只属于成人的恐惧感及心理压力就这样被移位于儿童身上。唐志冈表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总是试图不断挑战极限,而恰恰当一个极限被超越之后却又引发更多新的压力。所以,从某种层面上来看,竞技场上的儿童也反应了当今社会的成人们面对极限时的心理恐惧,而在这之前,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却只如儿童一般。

这不仅也让人联想到,目前引人关注的各种社会问题,人类所谓革新式的发展,在利益熏熏的催促下对整个社会带来的重创,唐志冈说,“就以环境为例,人类为超越自己,急于所开发的一切,却因为一时的眼光短浅,最后所赔上的却是花几十倍也无法弥补的亏损。”在唐志冈眼里,没有责任感的“成人”所做之事其实只是一场荒诞的儿童游戏,这就好像是一种基本常识的缺乏。

当然这种认知的缺乏同时也体现在整个艺术大环境中,不可否认,与艺术教育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艺术教育远还在路上。唐志冈认为,中国艺术家所产生的孤独感,或者说艺术与大众脱节等问题,其实都只源于艺术教育的缺失。

艺术品属于客观存在事物,但审美却是主观感受。看不懂如今已成为不少普通人对于艺术作品和画展的感想,与其对立的却是,在收藏热的当下,却又有很多人对艺术产生兴趣,但从唐志冈的言语里,可以捕捉到,兴趣与理解恐怕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颜色和谐、画面精致、构图具象,在很多人眼中,就是‘美’,然而仅仅满足这些条件,远远不能被称为艺术品,相反,不少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却无法满足这种‘美’。”归根结底,唐志冈表示,这种审美的脱节与美术教育的普及程度有着本质上的关系。

面对这个问题,唐志冈亦向记者提到,如今,缺乏美与对艺术的关注变成一种群落式现状,大众艺术俨然成为小部分人“把玩”的乐趣,而大部分当代艺术既缺乏价值判断,又缺乏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与批判力,所以再多的藏品也难以真正熏陶和影响收藏者。从世俗角度,今天的艺术既不能让人进入更高等级的社会阶层,也不具有引领潮流的号召力。从专业角度,今天的艺术缺乏本土话语权,既没有颠覆权威的批判力,又缺乏启蒙与救赎的人本主义。好的艺术与艺术家,可以改变世界,但今天的中国艺术,连藏家的心灵与品位都难以改变,更别提改变世界。

其实,艺术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但取决于艺术品的力量,还要取决于艺术家的人品与魅力。性格直爽的唐志冈,一直以内心的职责及诚实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冲击大众眼球的“儿童游戏”,却也实实在在地向“成人世界”宣告“切勿儿戏”的真理。

合作伙伴

Copyright © 2017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阿特多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