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象——中意艺术家联展-阿特多多
关注企业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世象——中意艺术家联展

2016-08-23

(图片来源:威海半岛美术馆)

展览海报

2016年8月6日到26日,世象——中意艺术家联展在山东威海半岛美术馆举行,何汶玦、李迪、玛丽安吉拉·列维塔等来自中意两国的34位艺术家参加了此次展览。

此次展览是2015年在意大利卡普里岛圣·吉亚科莫艺术中心举办的《世象——中意艺术家联展》的巡展和延续,展出了两国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等多元化的艺术作品。该展览展现了一种创作并阅读图像的新兴语言形式,两国艺术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对新身份及当代新兴表现方式的思考平台,同时也引发了对绘画作为一种概念实践和语言实验的研究。

部分参展作品:

何汶玦  《日常影像 极限震撼NO.1》


(图片来源:威海半岛美术馆)

玛丽安吉拉·列维塔  《地上 地下》

 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何汶玦先生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湖南省油画学会副主席,他是阿特多多知识产权网上交易平台上线商品《幻影·何汶玦》系列的创作者。


何汶玦  《水 2011No.2》

何汶玦的《水》系列是20世纪90年代充斥着“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等风格的中国艺术圈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既无嘲讽,也无愤怒;或湛蓝、或幽绿的画面中偶尔出现悠游的游泳者,画面没有过多的叙事性,却充满了抒情。温柔、荡漾的水波远离了对近距离、周遭事物的观察,呈现出一种自由的状态,给予振荡的情绪以安适、抚慰。

何汶玦  《看电影-红高粱NO.2》

《看电影》系列中,画面的叙事性增强,这个系列的每一件作品都与某一部电影相关联,是画家对于电影图像的“挪用”,这个系列的作品具有一种“互文性”,你需要看过这部电影,才能无误地理解画面讲述的故事,而对于那些没有看过电影的观者,画家则需要努力在画面中给他们一些阅读的“线索”。

艺术作品可以是艺术家对情感的表达,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观看艺术的方式;但它同时也可以是艺术家的探索行为的结果,比方说:对于绘画语言的探索,此时我们可能会看到作品有悖于常理的某些特征;也可能是对图像生产机制,以及话语权利的探索:电影图像是大众生产的产物,其背后是有主导的话语权利和机制表达的,那么从电影中“挪用”图像的艺术作品呢?其背后的话语权利与机制是否能够无障碍地传达给看画的观者?

何汶玦《日常影像-荷兰风车》

 在《日常影像》系列中,何汶玦直接描绘了一系列经常出现在明信片、旅游广告上的事物,通常是某地的代表性图像。这些事物在这个图像泛滥的时代已然成为日常的琐碎,而画家在画作完成后,再用刮刀在画布上刮擦,“破坏”了图像,模糊了图像原本清晰的意义,为观者的观看增加了障碍。一方面,这是画家对于绘画语言的探索——有意地创造画面特有的质感,以将其区别于简单的再现;另一方面,它强行中断了观者对画面的观看,迫使观者警醒:这是绘画,并不是哪处景象的照片。

原文素材部分转自威海半岛美术馆/99艺术网

合作伙伴

Copyright © 2017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阿特多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