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河之游”学术邀请展-阿特多多
关注企业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心河之游”学术邀请展

2016-09-13

展览海报

2016年8月1日到9月19日,“心河之游”学术邀请展在上海新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2016“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国内巡回项目,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主办,上海新美术馆承办,“欢乐春节·艺术中国汇”组委会支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陈旷地博士担任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包括苏新平、何汶玦、潘公凯等七人。

部分展出作品:


《网中之羊之一》 苏新平 58×43cm 1992年

《日常影像——荷兰风车》 何汶玦 80×100cm 2013年

《清影》 潘公凯 165×165cm 2010年

这些作品可以视为艺术家对自身内在精神世界的观照和梳理的手段、过程和结果。这七位活跃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采用的媒介、处理的主题和表达的情绪各不相同,但他们皆表现出内观的倾向。他们未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去改变什么,但我们与其将他们视为自己心中的安居者,不如将他们视为是一群扎入自己心河湍流的泳者。于是,与其将他们的活动称为艺术创作,不如将其喻为“心河之游”。通过展览中的作品,他们呈现了生活/实践的一种方式,也即用顺遂的方式去对抗异化,用远离的方式去复归本真,用无谓的态度着手最严肃的生活/实践。

此次参展的苏新平和何汶玦两位艺术家分别是阿特多多知识产权网上交易平台上线商品《大师意象》和《幻影·何汶玦》系列的创作者。

苏新平 《奔波的人1号》

苏新平 《灰色8号》

苏新平是一位来自内蒙古草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如实地反映了艺术家成长的历程。他早期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版画作品体现了作为草原居民的艺术家在进入城市之后感受到的不适与困顿,那些版画是他在遥远都市的水泥森林里对于大草原梦幻般的回望。90年代的《欲望之海》等作品一方面充满社会批判性,实则也表现出艺术家内心的担忧与焦虑。到2000年之后的《奔波的人1号》、《看》系列以及“风景”系列则表现出了艺术家内心坚毅与笃定:奔走的人物迈开大步、昂起头颅,传达出一种积极、正面、向上的情绪气氛;而他的“风景”则不是任何地方真实的风景,而毋宁是艺术家内心的风景,这些以灰色、蓝色、褐色为主色调的单纯风景,略带写意的手法,具有一种“流动性”,这是艺术家的新语言。

何汶玦 《日常影像-罗马斗兽场》

何汶玦 《日常影像-自由女神像》

何汶玦的《日常影像》系列,相较《水》和《看电影》两个系列减少了情绪性的因素,更加强调客观、不带情绪的表达,更显其“波普”色彩:这些明信片式的图像消除了艺术的神圣性和精英性,给予大众的、“不入画”的事物以艺术地表达,从而将艺术从神坛上拉下,使其进入大众文化领域。而通过对画面的刮扫,艺术家又赋予画面以抽象性,并对观者的观看造成一种干扰,似乎也是一种提醒:这不是照片,这是艺术!

原文素材部分转自雅昌艺术网、艺术中国

合作伙伴

Copyright © 2017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阿特多多 版权所有